用實力證明一切,創造自己的文學夢——專訪申惠豐老師
文/陳惠雯
圖/申惠豐老師提供
當你受到質疑目光時,是會選擇逃避?還是會選擇面對?逃避了,問題依舊存在;面對了,問題才有可能解決。
藉由申惠豐老師的理念,一窺靜宜台灣文學系這座夢工廠究竟如何培養學生的能力、讓外人看見學生的實力。
以實際作為打破所有質疑目光,幫助學生創造屬於自己的文學夢。
讀文學真的沒出路嗎?打破文學系迷思
如果沒對文學產業有深刻了解,對於文學系學生的未來出路,多少有些刻板印象,因此不少文學系學生的家庭都會面臨一個名為「職涯科系規劃」的選擇。
有時候迷惘久了,連學生本人也會覺得困惑:「我真的要讀文學系嗎?讀文學將來要幹嘛?不讀文學,我又可以讀什麼?」。
針對這樣的疑惑,申惠豐老師不以為然地說道:「我覺得先不要問這個問題,可是我讓你看我們的學生可以做出什麼東西,這個更有說服力。」以實際作為和成果,讓家長和學生看見文學系的價值何在,為所有疑問找出解答。
有時候眼見不一定為憑,但在這種情況下,相信「親眼看見」會比說得口沫橫飛卻得到事倍功半的結果好很多。
「我們不喜歡把孩子定位在特定領域,但我們會訓練學生擁有應對這個世界的能力,讓他們變成一個有自信的人。所以讀文學能怎麼運用?我會說:『文學,只是一個訓練你的方式,並不是要定型你。』」透過讀文本、解析文本的過程,去訓練學生如何思考、如何將一件事情有邏輯、有層次且有創意的展現在大眾眼前。
定義一個真正厲害的人,不是以賺了多少錢、獲得多少名利為唯一判斷標準。而是如何匯聚大家的想法,並創造出一個新東西,去改變這個世界,讓世界往更好的方向前進。
這就是文學系,想帶給每一位讀文學的學生,最難得、最珍貴的寶藏。
顛覆傳統,主動建立和學生的關係
傳統教學方式,老師站在權威階級要學生服從,依循他們腳步前進,不過問學生個人意見與學習成效。但這樣的教育制度下,容易扼殺學生的學習力與創造力。
申惠豐老師不採用這套教育模式,他不要求學生每週到校上課,而是選用「一週錄製影片給學生自我學習、一週到教室以同學的作品做檢討和分析」的方式教學。當學習上遇到困難不好意思詢問老師,也能從影片中發現問題的解決方式,如此一來學生會更有動力提起學習意願。
另外,他不會給學生繳交作業的壓力,給了學生足夠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有高度自主性,去應對自我需求,學生就會更容易參與。這就是申惠豐老師的教育理念:「學生不會主動跟你建立關係的時候,你就要跟學生主動建立關係。讓他們覺得這個老師教學有趣,很懂你們的需求。」
曾修過申惠豐老師所開設「編輯設計與實務」課程的幾位同學,普遍都覺得這樣的教學方式是他們喜歡,且可以根據自己需求重複學習的。
「因為我對於電腦程式理解能力比較慢,很常遇到老師已經教到下一環節,而自己卻還卡在前面,久而久之就對這方面的課程失去信心,甚至提不起勁學習。原先我是抱持半信半疑的態度去上這種『影片搭配實體』的課,後來漸漸從這樣的模式中找到自己的學習方式。在課堂上也很容易抓到課程重點,讓我覺得很高興,甚至願意更深入學習。」
主動建立和學生的關係,讓學生更願意主動參與、主動發言,從中獲得成就感與認同感,使他們無形中培養許多自己也不自覺的能力。
不只要培養能力,還要累積實力
半工半讀對許多學生來說,是能累積工作經驗、減輕經濟壓力的好管道。但在課業和工作的雙重重擔下,通常能兩者兼顧的人是少之又少,往往都會造成兩頭空的窘況。
為了幫學生解決這樣的難題,申惠豐老師提供學生一個兩全其美的好方法—「接案子」。
「你不一定喜歡做這件事情,但是你喜歡賺錢,你可以不要用賣時間去賺錢。在外面端盤子、洗碗一小時才176元,但經過專業能力培養再接案子,能獲得的收益絕對比176多。」
能賺錢又能累積自己的實力,這樣的機會不是人人有的,「我們學生在出社會後,端出去的不只是『靜宜大學台文系』的文憑,而是在這四年累積的作品。」以實際的作品讓他人看見實力,絕對比用說的有效果。
曾有學生依靠寫作接案子,賺取薪水維持生活所需,鍛鍊實務能力,完成一本又一本作品集。出社會時面試新創公司,亮出累積下來的作品,立刻獲得錄取資格。
「新創公司需要一來就能上場的員工,它發現我們的學生不是只有學歷,還有更重要的『實力』。」
在申惠豐老師這套模式培養下,台文系學生可以得到比其他學生,更多有形和無形的寶藏。解決生活問題,又能累積自身實力,一舉兩得。
做比說厲害,進入夢工廠成就文學夢
很多學生在進入台文系之前,都對文學懷抱一個夢想——希望自己成為富有文學素養的文學人。台文系就是這樣一座文學夢工廠,只要你願意邁開腳步踏進來,就能在這裡勇敢造夢。
但進來後,學生又有什麼能力可以去造夢?「我們鼓勵學生去跨領域學習,讓學生培養多種能力。」申惠豐老師從容地回答。
結合不同的跨領域課程和本科系專業課程,從中讓學生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學生會更有動力去學習、去動手製作。進而激發出自己更多的想像力與創造力,實現自我想法,造就不一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