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樂演奏文學故事

撰文/謝雅儒
攝影/孫筱佩、白靖慈

文學踏入音樂的初心

(左起)劉攸盈、方為

「樹林內底的歌聲,伴奏阿公阿嬤的心晟瞇瞇仔笑的人影,乎風送來打啪仔,歡迎恁來作伴,樹葉嘛咧偷聽,這是時間的故事,咱大家共濟寫。」創作者劉攸盈在台上與我們分享她創作的開始,她說:「當下看到現場那些阿公阿嬤等觀眾的眼神和笑容,覺得那個畫面很漂亮,加上台南天氣很暖和,就算當時是十二月還是滿溫暖的,陽光灑在他們臉上,那樣的黃色調很美,所以就把那樣的畫面和感動寫成剛剛大家聽到的少年的你。」〈少年的你〉一曲,是創作者劉攸盈在第一次有機會到自己的家鄉——台南參加音樂會,上台唱歌給大家聽時,所寫的當下所感和畫面。當時的情景與採訪當日初秋的音樂分享會有著雷同的畫面感,採訪團隊好像跟著劉攸盈一起回到了創作的初心。

「其實在大學的時候,我都在尋找到底我可以用什麼方式來為台灣文學努力,或是為它打拚,來做出一件好像對得起自己,還是說對得起這片土地給我的那種成長的養分。」 熱愛音樂、愛唱歌的劉攸盈,到後來決定用她最熟悉的母語——台語來寫歌,創作出屬於她自己的音樂。剛開始創作的路上,她收到不少聽眾的肯定跟回饋,發現音樂真的可以讓人得到一種共鳴、使人得到一種自己想獲得的力量,感受到音樂神奇魔力的她,更堅定地要往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

受到過去美好的經驗的影響,劉攸盈開始自己寫歌,抱持著這般心情組了一個樂團繼續創作,乘著「少年吔」這個名字,往前方之路勇敢航行。

音樂為載體——與台灣文學作家們愛的對談

劉攸盈與大學時吉他社的社長——方為,成為音樂路上的好夥伴,一路上一起組團、玩音樂,彼此互相扶持,用音樂帶給世界新的視野和碰撞。

創作的路並不孤單,後來他們找到知音。南十字星文化工作室有限公司主編——楊傑銘,現為中興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他的專業領域為文學傳播、文化研究等。楊傑銘看見了劉攸盈和方為一起搭檔的潛力和價值,決定邀請他們參與一個用音樂轉譯與台灣文學作家對談的企劃:「台灣文學百年三部曲」,請他們一起合作完成其中的首部曲「台灣作家愛情故事音樂概念專輯」。

台灣文學百年三部曲裡頭的「音樂」一部,主要是替五位台灣文學作家的故事寫歌,目前總共完成了三首歌曲,分別是呂赫若寫的《路》,寫他與自我的戀愛,譜出他的個人的靈魂概念;為鍾理和寫的《雨》,則是在寫關於他和妻子那段被詛咒的愛情;而為楊逵寫的《伊帶來的好消息》,道出了他和伴侶葉陶那不一般、夥伴關係式的愛。

而何謂文學轉譯?台灣文學和音樂之間的關聯性是什麼?做文學轉譯的困難之處又是什麼呢?楊傑銘在訪問中提到:「文學,就是文學創作詩、小說、散文、音樂等,都是一種載體形式。它要乘載的意義在這裡,還要考慮到音樂的侷限性,歌詞就只能這麼多,不僅還要重複,它的時間就只有三分鐘到五分鐘,那我要怎麼用三到五分鐘說完一個故事,而且它要讓人家有這個感受,又可以連結到作家本身還有他的生命、他的愛情,這是我們最難的工程。」

文學轉譯本身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要以音樂為載體,把所有精華濃縮在短短一首三到五分鐘的歌,在這樣短暫的時光裡,帶領聽眾進入創作者想傳達的意境裡頭,必須下許多工夫去雕塑和營造。除了透過作家本身的作品,看出裡頭要表達的心志,也要多方參考後代子孫所寫的文章或是口述內容,才可以相對完整又正確的呈現出一個作家。精準的在一首歌裡加入所有食材,才能夠順利端給觀眾一道溫熱可口的故事。

勾勒愛的樣貌

當初這個企劃的發想是為了要與異溫層的年輕人們對談,劉攸盈提及自身經驗:「在我自己求學的過程,只要碰到吳晟老師的詩、或是黃春明老師的小說時,老師通常都會說『這個很簡單,你們回去自己看,那我們先來讀下一篇文言文。』諸如此類的話,這些東西為什麼都這麼容易的被帶過?他真的很簡單嗎?我其實從以前就覺得很困惑。」而方為也提到,雖然不是文學出身,但他小時候對文學也頗具興趣。當時的國文老師在講課文前,會細細描述作者的生平故事,讓同學們感覺這些作家更貼近自己的生活世界。這概念與他們正在做的,用音樂說故事相同,使人有一種親近感,希望花一段短暫的時間,就能讓現代人體會到當時作家們的心境,了解作家們的故事。

兩人決定以最被眾人在乎的「愛」為題材,創作《自由之愛》這張專輯,小情小愛的原罪,到土地、社會、人文的關懷,一切到最後都回歸於「愛」這個廣泛通俗的概念。

劉攸盈曾經在臉書提到「愛情是複雜又純粹的」,她說,在中國文學的《詩經》裡頭有個概念「複雜當中提煉出純粹」,所以純粹一定是在這種種複雜當中,一個「專注」的某一時刻。她以如此信念,投注在歌曲作品中,為人們帶來對愛的新感知,以及對過去文學作家們的認識。

台灣三部曲 攜手異同溫

楊傑銘提到,三部曲包含了三種要素「音樂」、「漫畫」、「雜誌」。首部曲:自由之愛——台灣作家愛情故事音樂概念專輯;二部曲:日頭炎炎——台灣經典短篇小說改編漫畫;三部曲:百年台灣——台灣青年雜誌。前兩部曲是希望能夠與異溫層對話,至於雜誌則是要與同溫層做對談,並以此為紀念。

用音樂做文學轉譯還有一個最難的部分,就是不論在作詞、作曲上,都必須要參考很多資料來輔助,才能正確將好的概念呈現在聽眾面前。劉攸盈提到,他們透過當時作家的作品、以及作家後代的家人們,從中找靈感、找曲風,而下這些功夫寫出來的歌曲,會在巡迴演出中演唱,與聽眾面對面對談與體會。依照不同作家的故事和個性,創作出一首首屬於他們的歌,這樣的對談在巡迴過程中,得到過不少的回饋。目前完成了呂赫若、楊逵、鍾理和等三大作家的歌曲並已經開始了巡迴演出。

劉攸盈在訪談中講到,也害怕過觀眾對自己寫的作品會沒有共鳴。但他們做了幾場巡迴說唱下來,發現大家普遍對《雨》的評價很高,甚至在清大那一場文藝營有一個同學聽完《雨》就哭了。劉攸盈認為或許是故事鋪陳帶動了他的情緒,不僅進入那個年代,鍾理和寫給妻子的遺書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濃烈的感傷情緒也被渲染無遺,所以共鳴非常深。甚至還有前面的分享,也是有楊金老師的妹妹(二妹),也是另外一位楊老師過來說,他聽到《雨》的時候,非常的難過並起了雞皮疙瘩。

因為分享故事、歌曲渲染而感動落淚,這樣的體驗使聽眾和演唱者都得到了很大的收穫。劉攸盈說:「很多時候我不能百分百去揣摩聽眾聽到的感覺會是什麼,因為每個人與音樂、或者是與任何藝術創作的連結本來就不同,所以我覺得這是很珍貴的,這給我很多想像不到的回饋,我原本沒那麼自信的事情,但是大家卻覺得有走到心裡去。」

對二十六歲的劉攸盈而言,能夠將自己所學的台灣文學與她熱愛的音樂作結合,這樣的企劃和創作呈現,都達到了她最初所渴望的——回饋台灣這片土地所給予的養分。

3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文學是一座島嶼,想像是它的基調。
「島嶼基調」是靜宜大學台文系學生團隊所創立的內容創意網站,我們以文學為基底,想像並創造文學的各種樣態。
我們用文字烙印觀點,以美學踏留足跡,用設計創造型態。在這裡,我們拆解文學的邊框,推延想像的邊界,
循著文學的星圖,在島嶼上遊戲著,我們是創意的魔法師,讓所有美好,都在此處創生。

內容著作權屬於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請詳見使用規則並參照隱私權聲明
Copyright© 2020 Providence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43301 台中市沙鹿區台灣大道七段200號

聯絡電話:04-26328001#17033

服務信箱:[email protected]

後台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