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山精神在台灣––與海共存

撰文/李映蓉
攝影/簡宛千

正午,成龍溼地的色調是乾淨且滄桑的藍

與漁同樂

成龍溼地位於雲林的口湖鄉,下交流道隨處可見方形魚塭,在這裡聽到最多的聲音是魚塭中打氣幫浦拍打水面的聲音。即使車上播放著音樂,隔著車窗,那打氣幫浦的聲音仍會傳進車廂裡,沿著這些魚塭開到了安龍宮停車。安龍宮是來成龍溼地最好的地標,下車之後就看到廟正對面那裏有著一大堆的蚵殼,奇怪的是這附近沒看到任何一座魚溫是養殖蚵苗的,但在我們開車途中有許多人的屋外是用蚵殼、貝殼做外牆裝飾。

從停車的地方走個幾步就有一個漆著海藍色的小屋,白色貝殼鋪滿了屋子的前院,這間海藍小屋就是這邊一個重要的地標──成龍集會所。成龍集會所裡面有許多照片鑲嵌在水藍色的牆上,屋內更有許多桌椅可以供人休息。集會所裡有提供書籍給附近的居民觀看,也提供來訪的人了解這個地方。屋裡的桌下與牆上都有口湖鄉跟成龍溼地的歷史發展,老照片跟新照片一起陳列在牆上。我們到訪時剛好是正中午,外頭熾熱的陽光跟室內的陰涼形成一個反差,也與牆上照片有著差別,不知道中午的成龍溼地會不會跟夕陽西下時一樣吸引人。

從成龍集會所離開前往溼地的途中,我們經過一間房子前面,看到一堆像小丘高的蚵殼放在家門前。這裡原本是養殖蚵的村落,在地層下陷及海水倒灌之後就發展成為一個保育溼地,這裡只剩下一兩個以前的養殖魚塭了。在從集會所到溼地的途中,有一組來做報告的學生在路邊矮房旁拍照證明自己來過這裡,他們說話嬉鬧的聲音讓這安靜的海邊增添了一些喧囂。

走上彩色貨櫃的觀景台眼望過去的景色都是水,點綴景色的,除了二零一八年國際環境藝術節時留下的裝置藝術、生長在溼地中的植物,還有留在這片溼地的房舍痕跡。經過一年的閒置,一些裝置藝術也不像最初的完整,破掉的翅膀上有隨風飄揚的布,添加了一股被時間流逝的味道。

成龍集會所

釣魚的阿伯

沿著岸邊前進,陸地與水邊只隔著一條能容下一台貨車經過的馬路,走下馬路旁的水溝邊,可以近距離的接觸溼地的水跟生物。依附在石頭上的貝類似乎都沒有裡頭的肉,不像在市場跟餐廳所見時的飽滿,在海邊的他們只有小小的軀殼。在石頭與泥土的縫隙中還可以看到一些殘破的衣物殘骸,除了衣物殘骸之外也有一些生活物品的零碎部位,漁網跟瓶子每走個幾步就可以看到一個。不知道這些海洋垃圾是自什麼時候就開始待在這裡,有些看起來待在這邊已經好一段時日, 漸漸與土地融為一體,也有一些被泥土給掩蓋在最下方,若不親自到陸地與溼地的交接帶去看也不會發現它們的存在。

我們在沿岸某個水泥砌出的平台上,遇到了第一個不是為了做報告的人。一台小貨車、板凳,以及釣竿,將魚竿拋進水裡,直到抖動再將其收回,回收那隻迷途的魚。他是來自嘉義的一個退休的阿伯,雖然他不願意出現在我們的雜誌上,但只要我們有問題仍會回答。我問他:

「你知道里山這個涵意嗎?」,阿伯說他不清楚,但是他卻知道這裡的故事跟改變。

水邊那破碎的紅磚吸引著我的目光,往那不屬於海邊的色彩看去,不遠處矗立在水中的是三根傾斜的柱子,仔細看才發現它是電線杆及路燈。一開始以為那只是在溼地當中常見的長竿,或許是用來捕魚或是養蚵?我們訝異地問阿伯為什麼會有電線杆在水中央,阿伯手中仍然持續著換餌跟拋出魚竿的動作。他淡然地跟我們說這裡原本是人居住的地方,只是後來海水淹沒到了這邊就成了一片溼地,阿伯的語氣彷佛是在訴說極為稀鬆平常的一件事,甚至他向溼地中一個墳墓指去說:「看,人家的祖墳沒辦法遷走,其他地方別人家的墳墓也沒有。」

釣魚的樂土

阿伯說;「妳袂釣魚仔跨麥某?」他將釣魚竿遞來,我在這片溼地第一次體驗到用魚竿釣到魚的滋味,一隻受蝦子吸引的魚就被我拖出水面。牠不停的掙扎,在被拍照完之後我們將牠放回水溝裡,讓他回到屬於牠的世界。

阿伯說他去過許多地方釣魚,像是台南、日月潭、阿里山、高美溼地等,他說;「有水的地方一定就有魚,水乾淨的地方的魚才能吃。」阿伯每個禮拜至少都會來成龍溼地一次,他說這裡可以釣到不少魚,釣到的魚剛好可以拿去菜市場賣。

虱目魚時不時就會躍出海面,就好像庭院裡興奮的小狗一樣不停地想要博取注意力,一開始我們並不知道他是什麼魚,但是他不停突破水面的身影卻一直吸引我們的目光。直到我們跟阿伯問起那隻會跳出水面的魚是不是可以抓到的時候,我們才知道他是難度五顆星的虱目魚,不是區區一根釣竿可以捕捉的囊中物。

里山倡議與觀光

成龍溼地是台灣提倡里山概念當中,其中一個實踐的生態環境。里山是一個源自日本的一個概念,提倡的是將過度開發的土地重生為一個兼顧生活、生產與生態的經營模式。口湖鄉在地層逐漸下陷的困境中找到一條與環境共存的道路,被海水倒灌的地方規劃成保育溼地,讓溼地跟溼地生物們可以跟口湖鄉達到一個互利共生的未來。現在的成龍溼地除了可以觀賞溼地風光之外,圖書館導覽跟蚵殼加工體驗也是特色,透過體驗活動,可以更加了解此地的歷史發展與養殖產業。

土地與人類社會的共存是現在必須去面對與思考的,不知道何時現在居住的土地會無法再乘載人類所需,漸漸走向枯竭。如今我們需要的是重視這孕育我們的土地,減少對大地的傷害,人類也才能長遠與土地共存。

成龍溼地這幾年透過觀光景點來吸引觀光客的目光,我們來的當天也剛好遇到一個來這邊拍網美照的旅人,看著他拍攝的過程時我們就坐在這邊的木棧道看著水裡悠游的魚,魚時而聚攏時而分開。正中午的溼地他無法拍出如夕陽西下時的溫暖色調,也少了人的氣息像是進入到一個與世隔絕的世界,中午的色調是乾淨且滄桑的藍,跟網路上的色調是相反的,有著不同的感受。

0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用音樂演奏文學故事

24 11 月, 2020

文學是一座島嶼,想像是它的基調。
「島嶼基調」是靜宜大學台文系學生團隊所創立的內容創意網站,我們以文學為基底,想像並創造文學的各種樣態。
我們用文字烙印觀點,以美學踏留足跡,用設計創造型態。在這裡,我們拆解文學的邊框,推延想像的邊界,
循著文學的星圖,在島嶼上遊戲著,我們是創意的魔法師,讓所有美好,都在此處創生。

內容著作權屬於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請詳見使用規則並參照隱私權聲明
Copyright© 2020 Providence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43301 台中市沙鹿區台灣大道七段200號

聯絡電話:04-26328001#17033

服務信箱:[email protected]

後台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