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就是我靈魂的意識––專訪李長青

撰文/申惠豐
攝影/劉侑禎

除去文學,我一無所有

李長青

「我總是很認真的在悲傷,因為這個世界並不完美,現實世界對我來說,充滿種種悲與苦。如果可以選擇的話,我並不想面對,但人生最無奈的就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真實的人生。」我怎麼也沒想到,前一刻還開朗說笑的詩人李長青,內在竟有如此深沉而幽微的陰暗。「所以,我寧願活在文字的世界,遠遠多過於這個真實的世界。」詩人不幸詩家幸,「 太幸福快樂寫不出詩。」李長青笑著說。

寫作對李長青來說,不單只是抒發,它還攸關著自我存在的救贖與辯證。

「 寫作緣起於我對存在的焦慮。你會想到以後,當你不存在這個世界上了,人們會怎麼談論與紀念你。寫作是一個讓自己可以被記住,不被遺忘的方法,寫作就是自己曾經存在過的證明,這讓我稍稍緩解存在的焦慮感。」李長青說。

成為詩人,彷若命中注定,他渴望著一種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完美,這樣的矛盾是他生命情境中的一部分,錯綜糾結,一方面李長青認為「存在是一種巨大的哀傷」,但另一方面,這種哀傷卻也領著他追索某種「存在的現實與真實」,感傷就是李長青的視域,他說:「感傷帶著我去觀看,去反芻,去感覺,去思索。」

用台語寫詩是天命

去年,李長青出版了第六本詩集《風聲》,收錄了他 40 首台語詩創作,入圍「2015 年台灣文學獎」。用台語寫詩對李長青而言不是什麼創新的嘗試,早在 2008年,他便出版了第一本台語詩集《江湖》,「我很早就開始嘗試用台語創作,只是相較於華語詩創作,量沒有那麼多。」很多人讀過他的詩,但很少人知道他曾寫過台語詩。

會嘗試創作台語詩,李長青說台語是他的母語,「 寫台語詩對我而言,也是一種天命,你會想要為你的母語做一些什麼事情,你也會想用你的母語來寫寫看。」就是這個原因,觸發了他創作台語詩的動機。「語感」是華語、台語兩者間最大的創作差異點,語言的使用,不僅影響著創作者的思考,也左右著創作者觀察的視角,「它們確實非常不同,連看待這個世界,理解這個世界的方式都不一樣」李長青如是說。

作為一位可左右開攻,華語、台語雙聲皆通的創作者,如何在題材及語言的使用上進行選擇?面對這個提問,李長青笑著說:「直覺」,他接著解釋道:「 當你對某個題材,某件事物有了感通,在那個當下,其實你隱隱約約之間就可以知道,究竟要用華語來表達還是用台語表達 。」李長青以〈風聲〉這首詩為例說道:「這首詩一開始我就沒打算用華語寫,因為『風聲』這個詞在台語裡面有著更複雜、更具情境的意涵,就這個詞彙來說,華語就沒有辦法表現出它的多義性與複雜性,只有台語才有辦法。」

文學的歸文學

雖然已經出了兩本台語詩集,但創作台語詩對李長青而言,仍存在著一些挑戰與限制。談到台語詩和華語詩在創作經驗上的差異,李長青說:「我們這個世代用華語寫作其實很自然,因為我們就是在這個語言系統中被教育的,因此對華語美感的掌握其實很熟練。但用台語創作,你必須重新學怎麼讀跟寫,聽跟說對我當然沒問題,但讀跟寫,從文學美感的角度來說,是完全不同的層次。」文學語言跟生活語言是全然不同的表達方式,「不是你會說台語,你就寫得出優美的台語詩。」李長青強調。

目前台語文的書寫系統,有以全羅馬拼音的「全羅」系統、漢字與羅馬拼音混用的「漢羅」系統,以及全部使用漢字的「全漢」系統。這些書寫系統有各自的優劣勢,如羅馬拼音在台語字詞的表記上比起漢字更為精準,但讀懂它需要一定的訓練,對一般讀者而言,門檻較高。

李長青的台語詩,用全漢字創作,對一般讀者而言,閱讀上的障礙相對小,但創作時便會遭遇用字問題:「 創作台語詩最大的困難就是用字,有一些字我會講,但卻不知道該怎麼寫?用哪個字來寫?所以我得常常查台語字典,去了解這個字在中文系統裡面是怎麼寫的。」用漢字書寫台語,「有音無字」是最大的問題,對此李長青道:「 其實沒那麼嚴重,大概百分之九十的台語都可以找到相對應的字。只是說,我們找出來的字,大家認不認得,有沒有常用。」

近年來,台語文學的創作始終存在著一些質疑的聲音,甚至引發過一些爭議事件,這反映了母語價值曾在台灣失落與扭曲的歷史困境,李長青強調,語言沒有是非高低之分,「文學性」才是最大的交集,「 是不是文學、文學性夠不夠才應該是最重要的」,他認為在台語文學創作的實踐上,如果可以讓讀者感受到美感藝術性以及文學的內涵,那些爭議自然而然就會慢慢消失,「因為我們就是透過文學創作翻轉過去被扭曲的語言價值觀。」李長青說。

對生活的思考 就是對生存的思考

在寫作題材的選擇上,李長青向來鍾情於歷史、政治、與社會批判等嚴肅議題上,他笑稱自己的作品比較「文以載道」,直到近期,李長青才比較開始嘗試創作一些以個人情感為題材的抒情作品。李長青說,這跟自己的個性以及成長過程有關,「以前年輕時,比較憤世忌俗,說穿了就是一個文青跟憤青,在這樣的成長經驗中,你就會覺得小情小愛有什麼好寫,甚至覺得不值一讀。」

對李長青而言, 生活的思考就是對生存的思考,「我寫生活是為了要證明我們存在於這個世界上,以生活的本質來說,我覺得愛情太小了,不足以證明我們的存在。」但這些年,隨著心境的改變,李長青也修正了自己的看法,「 我後來漸漸發現,一直寫那些嚴肅的題材,其實也是一種狹隘與偏執,因為意識到這一點,所以才比較不排斥寫那些抒情的詩。」只是「文以載道」的使命感,始終深深地影響著李長青的創作思維。作為近年來台灣詩壇不可忽視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知道自己的作品有著些許的影響力,儘管他謙虛地認為自己只是個凡人,但李長青也意識到寫作「變成不再只是自己的事而已」,而是要對社會、對讀者負責。這種寫作的使命感,反映在李長青創作題材的選擇上,例如為台籍慰安婦寫詩、為白色恐怖受難者寫詩、為政治受難者寫詩、為外籍配偶寫詩、為罕見疾病的孩子寫詩、用母語寫詩、批判強權為弱勢發聲。「我時常慶幸我還有文學的一面,有機會讓我替這個世界說一些話。」

李長青笑著說:「對此,我非常感恩。」

後記

李長青真的是個很純粹的文學人,我問他,如果不寫作他會是什麼模樣?他毫不遲疑的回答:「 除去文學,我一無所有。 」文學創作就是李長青生命的全部,「我跟這個世界的連結與情感,就是建立在寫作上, 不寫詩,我就過不下去了。 」李長青這麼說。

2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文學是一座島嶼,想像是它的基調。
「島嶼基調」是靜宜大學台文系學生團隊所創立的內容創意網站,我們以文學為基底,想像並創造文學的各種樣態。
我們用文字烙印觀點,以美學踏留足跡,用設計創造型態。在這裡,我們拆解文學的邊框,推延想像的邊界,
循著文學的星圖,在島嶼上遊戲著,我們是創意的魔法師,讓所有美好,都在此處創生。

內容著作權屬於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請詳見使用規則並參照隱私權聲明
Copyright© 2020 Providence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43301 台中市沙鹿區台灣大道七段200號

聯絡電話:04-26328001#17033

服務信箱:[email protected]

後台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