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碗懷念的味道 —— 阿里婆冰店
撰文/洪昀
攝影/黃心雨
八月份的埔里,被陽光的酷熱壟罩著,四周環繞的山巒將風給擋下。人們總會想來一碗能夠降火的冰品,去除一身的燥熱。
位於蘇媽媽湯圓附近的阿里婆冰店就成為當地居民消暑的絕佳選擇。一個繪有原住民圖騰的大碗,上頭覆蓋著奶茶色的仙草冰,尖聳的冰山上流動著煉乳,滲入滿滿的餡料,用湯匙一杓將冰品舀起,涼涼的冰在嘴裡化開,隨後細細咀嚼芋圓,芋香在口齒間停留。為了吃到這碗仙草冰,人們總會在阿里婆冰店門口佇足。

身為噶哈巫族的自我認同
阿里婆不僅僅是一家地方的冰品店,也是充滿民族文化特色的店家,進入冰店裡,馬上就能夠注意到在牆上的噶哈巫族特色圖騰。除此之外,不同一般店家的桌號牌,由店家親自設計的桌號牌旁,也有紅、藍、白、綠等不同配色和菱形紋、直條紋作為花邊。從潘世傑老闆的口中得知,噶哈巫族和其他族群不一樣,沒有特定代表性的色彩跟圖騰,圖樣主要還得參考早期文獻圖片,自己再增加一些變化,讓傳統服飾融入新元素,因此噶哈巫族的圖紋豐富多樣。
不僅如此,在牆上有三個能夠代表噶哈巫族文化的壁畫,壁上一角有面容嚴肅的番婆鬼,手持芭蕉葉飛行,在牆上兩側有在夜晚噶哈巫族人圍繞,正舉行「牽曲」慶典,在牆上的最外側則有噶哈巫族的起源傳說圖示。之所以用了這麼多特殊的文化素材作為店面裝飾素材,店主潘世傑以堅定的口吻說:「因為我是噶哈巫族人,我想讓更多人了解噶哈巫族文化。」

聽聽噶哈巫族的傳說
大家對於番婆鬼傳說較為熟悉,如:在夜晚時拿取小孩的心臟、以把自己的眼睛挖出來、換成貓的眼睛藉此在黑夜中看清楚,而她的眼睛也會因此發亮。潘世傑老闆說明「阿里婆」這個店名與番婆鬼傳說有關,「阿里」是潘世傑老闆媽媽的名字,而「婆」正是取用番婆鬼的婆,潘世傑表示大家對番婆鬼是負面印象,但其實番婆鬼也會驅邪治病巫術,像是止血咒、化骨咒(魚刺卡在喉嚨時,化掉魚刺的咒術)等治癒性巫術。
「你應該沒聽過噶哈巫族的起源吧?」潘世傑娓娓道來。從前有個名為 Abuk 的年輕人,為了孝敬父母帶著獵刀和弓箭前往深山狩獵,但到了半路突然害怕遭受猛獸攻擊,因而下山改往海邊去。他在海邊看到一隻大海龜在生蛋,便開心地伸手去撿海龜蛋,撿完海龜蛋之後,他看到一顆蛋還沒生下來,便急著伸手去拿,海龜嚇得將還沒產下的蛋縮回去,同時 Abuk 的手也跟著被吸進去,就這樣被海龜帶到大海裡去了。後來 Abuk 在海邊清醒過來,找尋這個島嶼上是否有食物或人煙。後來他看到餘燼,便循著餘燼往上查找,沒多久便看到不遠處有炊煙,於是就往炊煙的方向去,就這樣和那裡的人一起生活,成為後來的噶哈巫族。
店主不遺餘力宣傳族群文化,除了開了一家充滿文化元素的小店,他還希望用更現代的方式讓人們了解噶哈巫族的樣貌,「在未來想做關於噶哈巫族傳說的QR code,讓每個前來的客人掃QR code。」吃冰的同時了解一個族群的歷史,這才是名符其實的寓教於樂。
在經營的漫漫道路上堅持 經營冰店的前五年間,商品製作技術尚未穩定,對自己商品的要求極高的潘世傑店主,不僅堅持手工製作配料,原料也得選擇有合格標章的廠商。店裡的豆花選擇非基因改良的黃豆製作,而做豆花的技術是特別到九份學習。潘世傑認為身為一個製作人,一定要對自己的產品負責,自己滿意,客人才會滿意。「我們很少做宣傳,我們更希望是以客人做口碑、口耳相傳。」潘世傑希望客人因為宣傳而來,卻又失望離開。正如他對自身民族文化的保存精神,這份職人精神,這些堅持,還會存留在埔里很長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