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藝術的文學人──台文人物紀心怡

撰文/劉韋汝
攝影/白靖慈、孫筱佩

  俐落的短髮,身著一襲黑襯衫與長裙,明亮的雙眸,具親和力的笑容,給人一種溫和低調的感覺。訪談時,輕鬆、毫不遲疑的答應,讓人看見她的直率與真誠。

  她是紀心怡,靜宜台文系第一屆的畢業生,從文學科系畢業之後,卻沒有走上跟文字工作非常相關的路。現正任職於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頭銜是經理。

從文學到藝術

  當時靜宜台文系還是一個很正統的文學系,憶起過往,她爽朗回應:「就考上了啊,是命運的安排,我沒得選。」在紀心怡還是大學生時,曾發表許多論文,只為申請科技部的大專研究計畫,一心一意朝向做研究的道路邁進。直到升上研究所的暑假,參加中興大學舉辦的暑期營隊,參觀國美館並接觸到當代藝術的作品時,才對於策展、企劃產生很大的好奇;也因為發現當代藝術的有趣之處,研究所的論文主題,也設定在當代藝術家陳界仁與李昂老師的比較研究。

  國美館的契機,不只讓紀心怡對藝術產生好奇與遐想,也決定更換跑道,從事藝術的行業。從研究所畢業後,先後到蔚龍藝術公司與板橋435藝文場館,從事藝術企劃策展的工作。當時在藝文場館舉辦一個關於野餐的活動,除了藝術展外,也邀請許多樂團前來演奏,由於活動十分成功,她就被指派至新北市文化局本部擔任新聞聯絡人的職位。

把工作做好 而非做完

  新聞聯絡人的工作主要是負責媒體公關、跟記者打交道,在公部門與記者間扮演橋樑的角色,比起在藝術公司的策展職務,新聞聯絡人較像是一個協調與傳話的身分。「現在回想起來,這個轉變對我的工作職涯上造成蠻大的衝擊,這有點像涉及一種語言轉換的差異。」在藝術公司時跟藝術家溝通,新聞聯絡人則是跟記者溝通,兩者的講話方式、思維、節奏,都存在很大的不同。紀心怡在藝術公司的工作是將思考視覺化,而擔任新聞聯絡人時,則要將內容議題化。「讓大眾有感,讓記者覺得有趣。」當時,她面對這個階段性的轉換,曾歷經過一段撞牆期。

  除了溝通方式的差異,待人處事方面也是讓紀心怡重新成長的進程之一。接下新聞聯絡人這份工作之前,她內心原本有一套工作的標準,總是覺得將事項按照自己的要求做到心目中的高度即可。然而要把一件事情做好,不是自己覺得「好」就是好,而是要如何在和諧的狀態下把一件事完成,且維持合作的關係,才是做「好」一件事的真諦。直到站在新聞聯絡人的職位,學會顧及人情,用思考周全的方式與人溝通,紀心怡才驚覺以往自己的自主意識十分強烈:「怎麼跟人溝通,怎麼知道別人的需求,如何滿足多方的需求,這件事情,對我來說有一個重新成長一次的感覺。」

  「我好像也是當了新聞聯絡人才學會做人。」紀心怡笑著說。

重啟工作 重啟自我

  在經歷一份幾乎是二十四小時全年無休的生活型態後,紀心怡意識到身心靈的狀態消耗極大,擔任新聞聯絡人近三年的時間,「因為接觸到這些不同的事,我會有一些刺激而不斷成長,不會好像一直停留在一個階段;又像新聞聯絡人做久了,在足夠嫻熟的前提下,可以不用把自己搞得這麼累也可以做得很好。但其實做久了就還是覺得,我需要一些刺激,像接觸到這些事情,其實對我來說,是一個讓自己不斷成長的方式。」於是她毅然決然辭去了新聞聯絡人的工作,回到藝術圈,一邊工作,一邊思考自己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其實對我來說,一份工作可以照顧到自己,對這個社會也有一點回饋的話,我會覺得蠻有成就感。基金會是一個非營利組織,它有自己想要推廣的內容,所以這對我來說,我覺得還蠻喜歡的。」現職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經理的紀心怡,在基金會裡推廣藝術教育、辦理光環境講座、企劃燈光秀展覽,不僅點亮了城市,也「點亮」她自己。

光的意義

  提及「光」,會給人們什麼感覺?「光」在文學中有希望、溫暖的意象,在藝術之中常解讀成啟發,也可以扮演陪襯的角色。「那麼『光』在當代的社會中,可以怎麼重新去思考它?我們一般對空氣污染、噪音污染會很有感覺,可是其實我們對『光污』常常是沒有察覺的,它用一種很隱性的方式存在我們的生命裡。」當世界變得越來越亮,繁榮的不夜城、夜市過亮的LED白熾燈,點亮了生活,卻也衝擊生態。我們或許對於光污並非像空污、噪音感受鮮明,但光污卻造成海龜與鳥類的生態滅絕,「我們其實可以重新思考『光』這件事。」

  然而不只是光污,光也可以從美學的角度出發,與在地產生連結。例如點亮淡水禮拜堂,在禮拜堂的尖塔頂端頂燈,表現出「由上帝帶來的光」;抑或點亮瑞芳水湳洞十三層遺址,讓大家知道濱海公路旁,其實也藏著歷史的痕跡。也許某個地方可能只是廢墟,但是被「點亮」了,人們就會注意到了。「用光凸顯在地特色,營造出在地的公共藝術,在短時間吸引大家的目光,進而聚集人潮,這是我目前正在努力的事。」紀心怡的眼神透著溫和,娓娓道出心之所思。

文學是思維底蘊

  身為文學系的學生,對於「讀文學系是否對未來就業有實質幫助?」大多抱著不安全感與質疑,而紀心怡說:「文學對我而言比較像是一種思維的訓練,它豐富了我對於思考這件事。」因為大學時受過台文系的訓練,文學已內化成思維的一部分,儘管畢業後從事藝術相關工作,她可以快速地梳理出有脈絡的論述,並與在地產生連結,這是比其他同事厲害的地方。「可是對他們來說,他們視覺的敏感度會很強,那也是我進了藝術公司以後,才慢慢去培養這方面的能力,也包含藝術圈內的藝術家,我也要自己多去認識。」

  「但是我會後悔自己當時念了台文系嗎?我覺得那是不一樣的養成方式。」

  面對未來的變數與一切未知,紀心怡回應:「我覺得每個人喜歡的東西只有自己知道,你喜歡做什麼,一定只有自己知道。例如我喜歡攝影,我就是要想盡辦法往那個地方挖得更深,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找到自己想做的事。」一邊在工作上突破自我,也一邊思考想過什麼生活的紀心怡,探索未來,也探尋她自己。

4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文學是一座島嶼,想像是它的基調。
「島嶼基調」是靜宜大學台文系學生團隊所創立的內容創意網站,我們以文學為基底,想像並創造文學的各種樣態。
我們用文字烙印觀點,以美學踏留足跡,用設計創造型態。在這裡,我們拆解文學的邊框,推延想像的邊界,
循著文學的星圖,在島嶼上遊戲著,我們是創意的魔法師,讓所有美好,都在此處創生。

內容著作權屬於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請詳見使用規則並參照隱私權聲明
Copyright© 2020 Providence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43301 台中市沙鹿區台灣大道七段200號

聯絡電話:04-26328001#17033

服務信箱:[email protected]

後台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