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蜜糖,吹出孩子的全世界
ˋ撰文/ 鄭芸
走入古色古香的鹿港老街,沿途攤販此起彼落的叫賣聲、熙來攘往的遊客,好不熱鬧。再繼續往前,發現多數遊客都駐足在一個小攤位前,把小巷占了大半,朝攤子看去,一台腳踏車、一個木製的爐台以及加熱中的麥芽糖,遊客們各個專注的看著老闆的動作。他拿起兩根木棒纏起一塊麥芽糖,在手中揉捏,不一會,一條長長的管子出現了。他將糖塊放入木模中,將管子交給小女孩,並鼓勵著:「來!用力吹!加油!加油!」,小女孩鼓起腮子,用力的吹,直到老闆喊:「好,停!」,之後迅速的將它脱模,一隻兔子就出現在眾人眼前。這是吹糖,一項台灣即將遺落的技藝。
緣分,開啟吹糖之路
鹿港吹糖人許雅棠,是台灣吹糖技藝的第三代傳人,談起為何想學習這項技藝,他回憶道:「因為小時候這個很常見,所以我對這項技藝印象頗為深刻。再加上因為母親是做刺繡的緣故,有和台灣第二代吹糖人翁登賢一起做過表演,也因為自己本身有興趣,在機緣巧合下,才向他拜師學藝。」他又接著說:「那時候師傅收徒弟有一項要求就是『不能將它當成經濟來源。』,只能純粹的作為興趣。」也許就是因為這樣,堅持不將吹糖和經濟利益混為一談,才能將最單純、最傳統的技術給完整的保留下來吧!
據野史紀載,吹糖起源於明末清初,發明人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政治家──劉伯溫。相傳朱元璋為了讓自己的皇位能順利的代代相傳,就在新建的「功臣閣」中設宴款待有功之臣,表面上是款待,暗地裡則是謀劃要放把火,要將這些功臣活活燒死。劉伯溫僥倖逃過了一劫,被一個挑糖擔子的老人給救下,從此劉伯溫便隱姓埋名,挑擔賣糖為生。在賣糖的過程中,他用聰明的頭腦想出了把糖給加熱軟化的方法,再將其捏塑成各式各樣造型:有動物、人形、果實…等等,非常吸引小孩的目光,生意越做越好,甚至有人向他拜師學藝,劉伯溫也不藏私的教導,就這樣,這項技藝一傳十、十傳百的,被流傳到了現在。
堅守傳統意義
台灣的吹糖從第一代起就是由木模所製成的,與中國傳統的手塑吹糖不一樣,這跟氣候、濕度、風的大小甚至是原料都有很大的關係,談及被中國遊客瞧不起的過程,許雅棠說道:「他們就覺得是我們學習他們中國的東西,而且用模型根本沒有什麼好厲害的,完全沒有技術性。我覺得他們比較的心態不對啦,其實這是一個文化的傳承,第一代師傅就是用木模,我們這些徒弟當然也是學習這個然後延續啊!」而木模都是從師傅那裡流傳下來的,樣式都有年代了。
許雅棠雖然有想過要創新,但卻因為雕刻師傅不懂的吹糖人的需求,而無疾而終,曾經有遊客說:「就用電腦雕刻阿!輸入程式,要什麼款式,就有甚麼款式。」但許雅棠卻搖搖頭,說道「傳統手工的木模就是有雕刻刀的刀痕,可是電腦沒有,電腦刻出來的是一模一樣的,這樣就不是傳統、就失去傳統的意義了。」
是技藝,也是「記憶」
用一句話形容吹糖這項技藝,許雅棠笑著並且強調的說:「我覺得它代表『台灣文化,台灣哦!台灣!』」雖然台灣的吹糖技術是從中國大陸沿海傳入、延伸出來的,但這是過去台灣小孩的共同回憶,以前的小孩並沒有像現在的小孩一樣,有那麼多的玩物,只有最純粹的、跟家長要點小零錢,到公園、到廟會、到歌仔戲戲台下的吹糖攤子,看著吹糖師傅像變魔術般的把一塊塊麥芽糖變成各式各樣造型的回憶。
「我覺得重點是在傳承台灣文化,讓現在的、將來的小朋友瞭解這個,吹糖很單純、很好玩,不像現在手機啦、平板啦,會帶給小朋友危害。」堅持傳統工法、堅持不用任何現代的工具去取代,保留著最傳統的技術,就是為了讓現在的、甚至是將來的小孩知道,這項有趣又好玩的傳統技藝的存在。
「看著小朋友臉上喜悅的表情,我也就跟著開心了。」吹糖是個有歷史、有故事的傳統技藝,下次來到鹿港老街,不妨也來體會看看這項技藝的美好之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