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語的播種者——專訪徐姿華老師

文/劉芳瑜
圖/徐姿華老師提供

身為客家人的徐姿華,除了在靜宜台文系教授客語寫作外,同時也是苗栗苑裡一所國小的老師。她起初對苑裡的認識是,居民長期生活在閩南庄的緣故,客家語便漸漸消逝在日常生活中,只在舊識前才說客家話。直到有一次她在診所聽到居民都講著熟悉的客家話,才讓她意識到當地還是有很多「隱形客家人」。

當時徐姿華任教的國小要成立社團,她憑藉自己對傳承母語的熱誠,創辦了客語社,但實際接觸客語教學後,她便開始發現自己的不足,於是她不斷的充實自己:「開始客語教學的前幾年我真的非常瘋狂,只要有空餘時間不管是縣內還是縣外舉辦的客語教學研習,一定會去參加。」同時徐姿華也到新竹教育大學的台灣語言語教育研究所進修,希望自己能有足夠能量推動客語教學,並傳承客家文化。

如今,徐姿華除了擁有四個專長類別的客語薪傳師證照之外,也參與教育部客語教材及客語字辭典編修工作,真的如當年的期許,她正走在推動及傳承客家的路上。

無心插柳柳成蔭

在教學上徐姿華遇到最大的困難是學生家長的不理解和反對,家長認為與其將時間花在學習本土語言上,不如去學未來能夠實際用到的英文,但徐姿華藉由一次次地將學生帶出去比賽,讓家長參與、看見客語的世界。

家長看到孩子在準備過程中的努力,在台上展現出的自信、說出流利的客語,在比賽過後拿到獎狀的模樣,想法開始發生轉變:家長開始覺得除了學會多一個語言之外,還能讓孩子得到一些額外的收穫,像是變得更有自信、有創意、台風更穩健……等等,這些額外的收穫,讓原本只是想要推展客語的她,意外地讓家長開始接受客家語、更加支持老師的客語教學活動。

語言就是文化的載體

現在的家庭環境裡,使用本土語言作為溝通媒介的情況越來越少了,大部分都是用華語溝通。而相較於客語,閩南語使用者較多,因此語言流逝情況較客語要好一些;能夠使用客家話溝通的環境可說極少,家裡如果不說,學校上課的時機也很短,因此客語的流失速度就很驚人。

徐姿華認為語言就是文化的載體,沒有語言要如何傳承這些文化? 所謂「語言絕、文化滅」,到時候流失的不會只有語言而已,可能連整個族群的文化,也會隨之消失。徐姿華覺得這不是個人能夠解決的問題,即使政府很努力,但沒有全體人民的支持和行動,也無法讓客語的種子發芽茁壯。

因此傳承語言,「學習動機」很重要,如果大家一起重視這件事,語言學習才能持續,才能減緩語言流逝,進而提升語言學習效能。

毋知哪頭禾好做種

在教學期間徐姿華也曾遇到過很好的苗子因為家長的不支持,便不再學習客家語而感到挫折和無力。

因此徐姿華的教育理念就是「毋知哪頭禾好做種」,這句客家話指的是「農夫在耕種的時候不知道哪一顆稻子能長成傳承的種子」,徐姿華想表達的是:因為不知道誰在未來能夠持續性的往這方面發展,或者誰能夠在這方面表現得更好,因此會給每一個學生一樣的教育,不要先帶有偏見,希望自己能夠不預設立場的、公平的對每一個學生施教,更期待每一顆種仁都能長成健壯的稻子,結出飽滿精實的穀子,將客家語好好傳承下去。

1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文學是一座島嶼,想像是它的基調。
「島嶼基調」是靜宜大學台文系學生團隊所創立的內容創意網站,我們以文學為基底,想像並創造文學的各種樣態。
我們用文字烙印觀點,以美學踏留足跡,用設計創造型態。在這裡,我們拆解文學的邊框,推延想像的邊界,
循著文學的星圖,在島嶼上遊戲著,我們是創意的魔法師,讓所有美好,都在此處創生。

內容著作權屬於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請詳見使用規則並參照隱私權聲明
Copyright© 2020 Providence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43301 台中市沙鹿區台灣大道七段200號

聯絡電話:04-26328001#17033

服務信箱:[email protected]

後台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