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青年林威辰,找回祖先曾經的生活方式

文/吳乾景
照片/林威辰提供

林威辰對於台灣民間信仰與傳統文化的田野調查已有豐富的經驗,從來都是他去訪問別人,第一次接受採訪,卻也很自在的侃侃而談自己的生命故事。小時候由於網路時代剛興起,資訊流通尚未成熟,林威辰認識台灣文化的方法大多來自於課本裡的古蹟介紹。台灣的古蹟大多集中於中南部,這成為他初步踏入文化研究的起點。上了研究所後,林威辰累積了一些田野調查的經驗,研究足跡回到他所生活的北部城市,透過參加活動一步步了解他所生活的在地空間,並淡水河岸豐富的歷史文化,也讓他正式的踏入了民俗研究的領域。

走在文化的路上,回家

「我爸媽都是北港人,小時候逢年過節都會回到老家玩。」林威辰回憶起小時候的經歷。北港以媽祖文化最為盛行,其中北港迎媽祖、北港進香活動都是大家熟知的文化,然而林威辰選擇以「北港舖會」作為研究主題,他想從舖會的角度發現北港文化的另一種面貌。舖會又稱郊行,是北港早期的商業體系,在許多媽祖活動中也扮演這重要的角色。

雖然研究題目是北港,但城市的工作機會還是比較多,林威辰畢業後,心裡一直想著回到北港老家,但一時找不到適合的職位,只好繼續待在台北等待機會。直到今年初,北港水道頭文化園區宿舍建築群修復完成,邀請林威辰錄製台語語音導覽,當時遇到一位資深的文史工作者,和他談起自己的工作室正缺人手,回到北港的緣分終於到來。

時間把人帶走,文化讓人停下

雖然如願回到北港生活,林威辰卻感受到逢年過節的氣氛不如以往。隨著時代的變遷,北港許多年輕人都像林威辰的父母一樣,出外打拼,在外落地生根後,越來越少回家。人口外流已成為不可逆的現象,很難再把他們找回來了。這要改變很困難,能夠為那些出外打拼的北港弟子們做的,只有為他們呈現北港的各種面貌,讓他們了解有這個地方,這裡是爸爸媽媽或是祖先曾經生活過的地方,如果他們有空下來走走,或許能夠有機會看看過去祖先們的生活方式,或是這裡的美好。

在都市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時間,林威辰觀察到台北與北港在文化表現上的不同,對台北而言他把文化當作一種藝術品,他會保留他們想要的時尚感,其他常民文化則可能會被忽視;而北港人有許多生活習慣都是歷史傳承下來的,文化是他們生活的一部份。但無論任何形式,文化保存最重要的還是老一輩與在地團體的參與,老一輩的人把一些東西傳承下來讓我們了解,然後慢慢找回以前的記憶,這是每個地方都可以看的到的。

繼承前人的經驗,文化傳薪

林威辰現在在前輩的文化工作室「傳薪學院」工作,一面進行文化研究,一面進行古蹟導覽。向林威辰提起職稱,曾有人問他要不要以「文史工作者」自稱,他立刻婉拒了這個殊榮,他說「聽到文史工作者,腦海中閃出來的幾個畫面都是那些大前輩,我的經驗沒有他們那麼豐富,感覺配不起那個名稱」,每當有人問起,他總以「古蹟導覽員」簡單帶過。

林威辰在傳薪學院做的導覽工作,並非單純的導覽解說,而是在行程中加入一些跨領域的元素,比如工藝體驗、傳統美食製作,讓參加的遊客親自體驗北港傳統文化,為導覽行程添加許多趣味。

做為北港文化保存工作的「初心者」,在林威辰面前有許多不同領域的大前輩,他們本身擁有許多經驗,甚至有些事是他們親眼看過的,林威辰藉由他們的經驗分享讓自己的技能更加純熟,並且從中開創一些想法。文化是從以前到現在不斷累積下來的,在做這些保存工作也一樣,必須從前輩們身上將那些經驗傳承下來。

6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太陽不下山

3 5 月, 2023

叛逆期

28 8 月, 2023

文學是一座島嶼,想像是它的基調。
「島嶼基調」是靜宜大學台文系學生團隊所創立的內容創意網站,我們以文學為基底,想像並創造文學的各種樣態。
我們用文字烙印觀點,以美學踏留足跡,用設計創造型態。在這裡,我們拆解文學的邊框,推延想像的邊界,
循著文學的星圖,在島嶼上遊戲著,我們是創意的魔法師,讓所有美好,都在此處創生。

內容著作權屬於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請詳見使用規則並參照隱私權聲明
Copyright© 2020 Providence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43301 台中市沙鹿區台灣大道七段200號

聯絡電話:04-26328001#17033

服務信箱:[email protected]

後台登入